编制按:纯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终极理想,小编将从纯电动汽车技术原理,核心技术,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景四个方面介绍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情况。
技术原理
电动汽车的构成一般由车身,底盘,动力系统等组成,其中车身与底盘系统与传动汽车结构类似,而动力系统与传统汽车有根本不同。电动汽车的工作原理是:动力电池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来源,电动机将动力电池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通过减速器等底盘系统驱动汽车运动。
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与我们小时候玩的四驱车类似,即使是电动汽车的旗舰,特斯拉 MODEL S,其结构和原理也一样。只是如今的纯电汽车在动力电池材料,能源管理,以及汽车车载系统技术复杂程度远超大家的想象。
核心技术
电动汽车有 4 个核心技术,即:电池技术,电机驱动及其控制技术,电动汽车整车技术以及能量管理技术。
1、电池技术 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源泉,也是一直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电动汽车用电池的主要性能指标是比能量 (E)、能量密度(Ed)、比功率(P)、循环寿命(L) 和成本 (C) 等。要使电动汽车能与燃油汽车相竞争,关键就是要开发出比能量高、比功率大、使用寿命长的高效电池。
2、电力驱动及其控制技术 电动机与驱动系统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要使电动汽车有良好的使用性能,驱动电机应具有调速范围宽、转速高、启动转矩大、体积小、质量小、效率高且有强的动态制动和能量回收等特性。目前,电动汽车用电动机主要有直流电动机 (DCM)、感应电动机(IM)、永磁无刷电动机(PMBLM) 和开关磁阻电动机(SRM)4 类。
3、电动汽车整车技术 电动汽车是高科技综合性产品,除电池、电动机外,车体轻量化技术,汽车能量回收系统,汽车低风阻技术等整车技术对提升电动汽车动力性能,续航里程等也至关重要。采用轻质材料如镁、铝、碳纤维,优化车身结构,可使汽车自身质量减轻 30%-50%; 实现制动、下坡和怠速时的能量回收; 采用高弹滞材料制成的高气压子午线轮胎,可使汽车的滚动阻力减少 50%; 汽车车身特别是汽车底部更加流线型化,可使汽车的空气阻力减少 50%。这些措施在电池技术获得质的突破前,是电动汽车的现实选择。
4、能量管理技术 蓄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储能动力源。电动汽车要获得非常好的动力特性,必须具有比能量高、使用寿命长、比功率大的蓄电池作为动力源。而要使电动汽车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就必须对蓄电池进行系统管理。
发展历程
电动汽车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分别是初期的辉煌,中期的没落,未来的复兴。
1、电动汽车辉煌期 早在 19 世纪后半叶的 1873 年,英国人罗伯特 · 戴维森 (Robert Davidson) 制作了世界上最初的可供实用的电动汽车。这比德国人戴姆勒 (Gottlieb Daimler) 和本茨 (Karl Benz) 发明汽油发动机汽车早了 10 年以上。
1880 年开始,汽车应用了可以充放电的二次电池。从一次电池发展到二次电池,这对于当时电动汽车来讲是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由此电动汽车需求量有了很大提高。
1899 年法国人考门 · 吉纳驾驶一辆 44kW 双电动机为动力的后轮驱动电动汽车,创造了时速 106km 的记录。在欧美,电动汽车最盛期是在 19 世纪末。由于车用内燃机技术还相当落后,远远不及电动车,因此电动车在这一时期被普遍认可,最多时占领了 40% 的汽车市场。
2、电动汽车低谷期 后来由于电子启动器的发明以及纯电动汽车动力性差的原因,在 30 年代中期结束了早期的纯电动汽车生产而进入燃油汽车的黄金时期。1974 年 -1975 年和 1979 年 -1982 年欧美两次能源危机推动纯电动汽车的研制重新进入高峰。不过当时电池体积大、质量重,能量密度小、功率密度低,充电时间长,汽车续航里程短,再加上电力传动系统的制造成本高等因素困扰,1997 年以后绝大多数公司对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一阶段汽车电力电子学尚未建立,既没有完善的科学理论做指导,更缺乏高科技含量的汽车电力电子装置可供采用。
3、电动汽车复兴期 随着汽车电力电子学的发展,电池技术发展,人类环保要求的提高,我们已经走在纯电动汽车的复兴大道上。与第一代纯电动汽车相比,现在已经在充电时间、续驶里程、动力性、快速充放电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能基本满足城市上班族代步车要求。与传统内燃机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相比,第二代纯电动汽车也显示出了一定的 “ 比较优势 ”:控制精确度高于混合动力车,风阻系数可降至 0.19,整车质量大大低于燃料电池车,CO2 排放量低于同级别汽油车,使用过程的能耗费用低于汽油车。
发展前景
纯电动汽车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支持,企业资源投入,消费者认可三个方面系统发力,才能实现。
1、政府支持 中国电动汽车虽然没有欧美等国家起步早, 但国家从维护能源安全, 改善大气环境, 提高汽车工业竞争力, 实现我国汽车工业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 从 “ 八五 ” 开始到现在, 电动汽车研究一直是国家计划项目, 并在 2001 年设立了 “ 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 ”。通过组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集中各方面力量进行联合攻关, 现正处于研发势头强劲阶段, 部分技术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明确提出以纯电动汽车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更是为我国纯电动汽车发展指明了方向。
2、企业资源投入 随着各项扶持政策的出台,企业也加大了对电动汽车的投入,推出各种形式的电动汽车。今年广州车展上,广汽集团发布全球首发纯电概念车 EV Coupe,还有 GS4 EV 纯电动版,到 2020 年广汽集团自主与合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模突破 20 万辆。
而今年 5 月份至今的半年时间内,包括上汽集团、比亚迪、江淮汽车等多家整车企业宣布定增以发力新能源汽车。其中,上汽集团宣布 150 亿元募资计划方案中,70 亿元用于和新能源汽车相关的项目。比亚迪拟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 150 亿元,用于投资锂离子电池扩产项目、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等。杉杉股份今年 7 月发布公告表示,拟设新能源汽车基金。
3、消费者认可 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成熟,消费者对电动汽车也逐步认可。2015 年 1 -10 月份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 18.12 万辆和 17.11 万辆,分别增长了 2.7 倍和 2.9 倍,其中纯电动汽车的产销分别完成了 12.1 万辆和 11.38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3 倍和 3.9 倍。可喜的是,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比例明显提升,今年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比例由去年的 54% 提高到 72%,私人消费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