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是一种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有独立运行和并网运行两种方式。我国目前的光伏产业主要是指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光伏产业已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中继风力发电之后发展最快的产业。
中国光伏制造产业飞速发展得益于欧洲光伏市场的拉动,据尚普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 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已超过全球总产量的 50%。目前已有数十家光伏公司分别在海内外上市,据估算,行业年产值 3000 亿元人民币左右,直接从业人数 30 万人左右。
中国光伏产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已经掌握了包括太阳能电池制造、多晶硅生产等关键工艺技术,设备及主要原材料逐步实现国产化,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产业链不断完善,制造成本持续下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
政策推动,光伏逆变器市场有望启动
光伏逆变器是光伏系统核心功率调节器件,占据系统成本比例在 10-15% 之间,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目前全球龙头 SMA 占据市场份额达 44%,第二梯队四个厂商合计占据 32% 市场, 其余超过 150 多家公司分割剩下的市场。
尽管 2010 年光伏逆变器的出厂价下降了约 11%,但收入却增加了一倍以上,首次突破 500 万美元。从长远来看,尽管价格下降仍将持续,加之产业结构变化,但预计正增长还将持续,并且在未来五年市场规模将再次翻番。
近日,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召开会议,明确表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国内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并力争 2012 年以后每年国内应用规模不低于 1000 兆瓦。
在政策的推动下,光伏并网比例有望提升,光伏逆变器市场有望启动。光伏系统的应用分类包括特殊和边远地区应用、农村应用、光伏并网发电、太阳能光伏照明、太阳能商品及其他。我国目前并网发电目前还非常少,不到 10%,90% 以上为独立光伏系统。而并网光伏发电目前成本是最低的,在过去三年中,欧洲当年并网光伏系统的比例都达到 99%。本次光伏发电集中应有项目主要在高科技园区和经济开发区,预计并网的比例将大大提升,从而启动国内的光伏逆变器市场有望启动。如果按照 2011 年和 2012 年新增装机容量 1000MW,50% 并网,并按照每瓦 3 元的价格测算,未来两年国内光伏逆变器的市场容量约为 15 亿元。随着发电成本的降低,2012 年后光伏逆变器新增容量有望翻倍。预计到 2014 年,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将达到 85 亿美元,年综合增长率近 25%。尽管产量过剩,全球逆变器市场将持续走强
市场调研公司 IMS 在其所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中强调,光伏逆变器市场在 2010 年的十二个月内经历了由长期供应短缺至产能严重过剩的转变。据这家市场调研公司称,截止 2011 年 1 月份,2010 年第四季度及新年伊始的库存量已达到了有史以来的较高水平。IMSResearch 的最新报告还发现,2010 年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增长了 140%,这主要是受到德国、意大利、捷克和法国等核心欧洲市场的驱动。尽管业内对于产能过剩一事有所顾忌,但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依旧可在 2014 年达到 85 亿美元收益额,年均涨幅高达 25%。
2010 年逆变器的产量增长了一倍以上,超过 30GW。鉴于已有 30 余家顶级供应商做出了增产计划,因此,2011 年的产量预计可再增长 40%。就目前的形式来看,各供应商极不愿 2009 年供应量短缺的形式再次上演,使其在市场再次大幅上涨之时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
2011 年可能出现的需求趋势的转变。在 2010 年,整个产业增长的最大动力是来自德国的小型商用市场,其新增安装量已达到 4GW。然而,对于 2011 年的市场预测却显示,最大的新增安装量将来自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等地。同时,英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也将为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潜在机遇。
光伏逆变器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由于中国的太阳能终端市场启动较晚,国内的光伏逆变器厂商规模较小,国产光伏逆变器在工艺、性能稳定性等指标与进口产品有一定差距。
国内的光伏装机市场,主要来自于能源局的大型光伏示范电站和“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2010 年,国家能源局第二批招标电站总设规模为 280MW,共 13 个项目。金太阳示范项目对关键设备 (光伏组件,逆变器和储备电池) 按中标协议价格给予 50% 补贴,其他费用按不同项目类型分别按 4 元 / 瓦和 6 元 / 瓦给予定额补贴。由此推算,金太阳示范工程电站的建设成本约 7 - 8 元 / 瓦,2010~2011 年可回收投资成本。金太阳示范工程下,国内光伏电站已经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市场热情较高。
此外,2010 年 12 月 2 日,四部门联合宣布将借助财政补贴、“太阳能屋顶”项目等举措,强力推动光伏发电在国内的大规模应用,力求在 2012 年完成 1000MW 新增装机,保障实现 2020 年 20GW 的累计装机目标。
中国的光伏装机市场面临拐点,即将启动。2010 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约 500MW,是 2009 年 140MW 装机量的 3.5 倍。我们预计 2011 年国内的新增装机容量接近 1GW,2012 年有望达到 1.5GW。以目前光伏逆变器每瓦 1.1 元~1.2 元的价格计算,未来两年国内的光伏逆变器市场规模分别达到 11 亿和 17 亿。国产光伏逆变器进去黄金发展时期。
对于国内厂商来说,光伏逆变器的生产仅是向英飞凌、西门康、三菱、富士等国际巨头供应商购买核心元器件后进行组装。由于不需要复杂和昂贵的生产设备,固定投资较小,行业进入壁垒不高。未来 1~2 年后,随着竞争的加剧,具有优良技术功底和较高成本控制力的企业才能最终脱颖而出。
国内光伏逆变器厂商仍需努力
近几年,随着西班牙、德国、美国、日本对本国光伏产业的政策扶持,全球光伏发电逆变器的销售额逐年递增,光伏发电用逆变器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但目前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基本被国际几大巨头瓜分,欧洲式全球光伏市场的先驱,具备完善的光伏产业链,光伏逆变器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SMA 是全球最早也是最大的光伏逆变器生产企业(德国市场占有率达 50% 以上),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第二位是 Fronius。全球前七位的生产企业占领了近 70% 的市场份额。
目前国内光伏并网逆变器市场规模较小,国内生产逆变器的厂商众多,但专门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逆变器制造商并不多,但是不少国内企业已经在逆变器行业已经研究多年,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但在逆变器技术质量、规模上与国外企业仍具有较大差距,目前具有较大规模的厂商有合肥阳光、北京科诺伟业、北京索英、志诚冠军、南京冠亚、上海英伟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目前这些企业用于光伏系统的产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国内市场规模虽然较小,但未来光伏电站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给国内企业带来发展的历史机遇。目前国内光伏逆变器主要被阳光电源、艾思玛、KACO 等品牌所占领,国外企业多数通过代理渠道进入国内市场,由于售后服务提供难度大整体市场占有率不高。2008 年统计数字显示,合肥阳光电源公司占据 70% 以上的光伏逆变器市场份额,国内重点光伏项目大功率产品几乎全部选用国内产品。
从技术方面来看,国内企业在转换效率、结构工艺、智能化程度、稳定性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国在小功率逆变器技术上与国外处于同一水平,在大功率并网逆变器上,大功率并网逆变器仍需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