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氢能,我国现在面临的最主要挑战并不是燃料电池,因为技术终将成熟;氢源问题也不大,目前经济可行的氢源可以来自 1000 亿度的弃风、弃光、弃水,还有 800 万吨的副产氢。笔者认为,挑战在于氢的储运,包括车载储存和车下的储运,找到经济、高效、可行的储运模式,是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的氢能科技滞后于燃料电池,现在使用的氢能工艺基本都是 50 年前甚至 100 年前发明的,新的氢能科技还没有完全成为主流的、大规模推广的应用技术。虽然我国有很多新的基础研究成果,如光催化制氢等,但还需进一步工程化、实用化、商业化。
目前全球公认的车载储运主流技术是从燃料电池轿车发展中优选出来的高压气氢,就是 70 兆帕四型高压储氢瓶。相对于三型瓶,四型瓶成本可以下降 30%,而且全球的标准法规都围绕这个方向制定,但中国在这方面还没有成熟产品和相关标准法规。从中长期看,面向 2030 年,尤其是针对长途商用车,我国要发展液态储氢或者中压深冷气氢。
至于车下的储运,现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目前还没有合适的主流固态储运技术;液态即氢液化是面向 2030 年我们要发展的,但近期很难大规模依赖;眼下主流的是气态,问题在于储氢密度偏低,我国现在采用的是 20 兆帕储氢瓶,国外已经发展 50 兆帕、100 兆帕储氢瓶,尤其是 100 兆帕储氢瓶到加氢站可直接往 70 兆帕氢瓶加注,但国内还不具备这一技术,因为它对标准、安全等各方面提出了很高要求。之所以我国迟迟没有颁布四型瓶的标准,一是没有成熟产品,二是对安全的检测评估还不到位。在这方面,我国需要开放创新,整合全球资源,建立中国相关产业链,这样才有可能解决我国氢能全产业链的一个中间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