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一哥”强势报捷:营收翻倍,净利增六成

184
2023-4-18 19:15

4 月 14 日晚间,北京证券交易所市值“一哥”贝特瑞(BJ:835185)发布 2022 年业绩报告,营业规模和盈利水平再创新高,实现大幅增长。2022 年公司营业收入 256.79 亿元,同比上涨 144.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3.09 亿元,同比增长 60.27%。

报告指出,业绩大幅增长主要是本期全球动力及储能电池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公司产品销售量增长,收入、成本也相应增长;同时公司本期处置了持有的芳源股份部分股权取得投资收益,进一步提升了报告期营业利润及净利润。

目前,贝特瑞业务版图涵盖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及石墨烯材料等核心产品,随着下游需求扩大,产品销售规模不断提升。公司保持了高强度的研发投入,2022 年研发费用为 12.63 亿元,同比增长 113.46%。

2022 年公司实现负极材料销量超过 33 万吨,对应收入 146.31 亿元,同比增长 126.52%;实现正极材料销量超过 3 万吨,对应收入 103.01 亿元,同比增长 182.11%。

截至 2023 年 4 月 14 日,北交所 187 家公司中,有三家市值超过百亿元。其中,贝特瑞市值为 317.3 亿元,位居第一。

深耕锂电池正负极

多年来,在政策支持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市场需求壮大。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 年一季度,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165 万辆和 158.6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27.7% 和 26.2%,市场占有率达到 26.1%。

新能源车的高速发展也带动锂电池材料需求猛增。以负极为例,高工锂电调研显示,2022 年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产量 141.5 万吨, 同比增长 74.5%;负极材料出货量 137 万吨, 同比增长 90%。

长期以来,贝特瑞深耕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龙头地位稳固。年报数据显示,贝特瑞已投产负极材料产能为 42.5 万吨 / 年,相较 2021 年末同比增长 177.78%。出货量方面,鑫椤数据显示,2022 年贝特瑞负极材料市场份额达 26%,同比提升 5 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同时,正极材料也伴随动力电池行业快速发展, 其中,具备高能量密度优点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备受市场青睐。众所周知,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和特斯拉 4680 电池均选择高镍三元材料。

早在 2021 年,贝特瑞正极材料布局实现产品聚焦,完成磷酸铁锂资产及业务转让,集中于高镍三元路线。此后,贝特瑞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产能优势不断提升,出货量保持领先。

2022 年,贝特瑞与 SK、亿纬锂能合资扩产 5 万吨新产能部分投产;与中伟股份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前驱体产品开发、前驱体产品供应、海外矿产资源开发及材料产能布局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

此外,面对行业趋势,公司成为国内少数能实现硅基负极量产的企业之一。公司目前硅基负极产能 5000 吨 / 年,硅碳负极材料已经突破至第四代产品,比容量达到 1800mAh/ g 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优秀的业绩表现,今年以来,贝特瑞股价却经历了冲高回落,从年初的 41.57 元上涨至 56 元,随后回落最低至 41.45 元,一季度股价小幅上涨 4.94%,截至 4 月 14 日收盘,公司股价为 43.08 元。

新三板和北交所资深评论人、北京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贝特瑞作为北交所的市值一哥,去年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和成长性,但由于去年以来新能源板块整体持续下行,公司股价也不可避免地同步出现调整,希望股价在强业绩的支撑下能尽快企稳,带领北证 50 指数反弹。

储能领域发力

除了动力电池,储能领域也是贝特瑞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自国家提出“双碳”目标,风电、光伏发电实现超高速增长,但仍受天气和供电频率不稳定影响。作为这一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案,储能领域迎来高速增长。

据 CNESA《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 2023》,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 45.7GW,是去年同期的近 2 倍,年增长率 80%。其中锂离子电池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年增长率超过 85%,其在新型储能中的累计装机占比同比上升 3.5 个百分点。

中银证券表示,未来随着锂电池成本的不断降低,锂离子电池储能性价比将进一步提升,到 2025 年储能锂离子电池需求量规模能够达到 600GWh。

另外,《“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 2025 年新型储能将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海外市场方面,美国、欧洲等地均出台政策支持储能发展,且市场历经多年发展,机制成熟,增长强劲。

在专业人士看来,在市场需求和政策的双轮驱动下,储能产业已驶入快车道。贝特瑞作为产业链上游电芯原材料正负极供应商,有望充分收获行业红利,鉴于公司不断的创新,在储能市场公司有望继续保持先发优势,在行业容量扩大的同时实现份额提升,不断打开成长天花板。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公司前十大股东中出现了三家机构的身影,其中,北京华鼎新动力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持有 4725 万股,占比 6.49%;广发多因子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持有 667 万股,占比 0.92%;嘉实新能源新材料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持有 412 万股,占比 0.57%。

子沐研究创始人刘子沐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贝特瑞作为北交所第一大市值个股,也是北证 50 指数第一大权重股,有两点值得中小企业学习。首先是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贝特瑞已是其行业的头部企业,而在研发上丝毫没有懈怠。2022 年,其研发费用增长了 113.46%,研究人员增加了 542 人,其中博士就增加了 13 人。

其次是公司在 ESG(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 方面的作为,虽然该公司未发布 ESG 报告,但从年报可以看出,该公司在公益、环境及股权激励等方面有所作为。

年报显示,公司始终秉承将企业效益与社会公益相结合的社会责任观,帮扶救助弱势群体,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

报告期内,公司联合各子公司积极开展助“荔”果农、助力乡村振兴,购买扶贫产品 25 万余元;以消费助力扶贫,购买大理、宜昌等地扶贫产品 19.59 万元;开展送清凉活动,为一线工人等送出凉茶 140 箱,一万余元。

此外,公司以环境保护为己任,持续在环保绿化方面进行投入。报告期内,子公司鸡西市贝特瑞矿产资源有限公司赞助恒山区政府拉运土方及绿化工程百万余元。

提升市场占有率

进入 2023 年,钠电产业化的前景变得越来越清晰。

近期,雅迪携手旗下华宇新能源发布两轮电动车“极钠 S9”,首次搭载具备装车应用水准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产品“极钠 1 号”。此后不久,台铃集团发布长续航钠电池并搭载于新上市的电动车。

钠电池由于成本更低廉,资源储量更丰富,安全性更高,有望广泛应用于电动车市场,并且同样适配储能系统的标准要求,行业潜力无限。有机构预计,随着下游应用的扩大,2023 年极有可能成为钠电池量产的元年。

据记者了解,贝特瑞已布局钠电正负极材料,正极材料方面主要是层状氧化物技术方向,负极材料在硬碳、软碳均有技术储备,并已通过国内部分客户认证,具备产业化能力。

兴业证券指出,钠电池众多负极材料路线中,硬碳具有极强的商业化潜力,已成为目前主流选择。

面对 2023 年,贝特瑞表示,将继续深耕锂离子电池材料行业,聚焦战略客户,提升市场占有率、产品竞争力与投入产出比。增强市场导向,从市场趋势中满足客户需求、形成产品开发路径,以及围绕价值客户提升核心能力,成为客户不可或缺的战略伙伴。

同时,着眼布局未来,公司将通过在建基地建设和产线优化,加快推进一体化产线投产、提升核心工序自有率,加快连续石墨化产业化推进;加强技术路标成果转换,工艺装备变革,布局未来。

中信证券分析师袁健聪认为,随着石墨化行业加工价格步入下行通道,公司负极业务盈利能力持续改善。同时产能稳步投放,正负极出货量快速增长,参考负极可比公司璞泰来、中科电气、尚太科技 2023 年 Wind 预期估值分别为 19 倍、13 倍、13 倍 PE(平均 15 倍 PE),正极可比公司芳源股份、容百科技、中伟股份 2023 年 Wind 预期估值为 17 倍、15 倍、15 倍 PE(平均 16 倍 PE),以及公司历史估值(自北交所上市以来动态平均 34 倍 PE),同时考虑到公司正负极业务即将加速放量、业绩增速高的预期,给予公司 2023 年 20 倍 PE 估值,对应市值 491 亿元。

(图片来源:veer 图库)

来源 / 华夏时报

 
玄能
注意:本文为投稿文章,由「 玄能」于 2023-04-18 投送,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猜您喜欢
评论(没有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