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这条鲶鱼,又要在中国市场掀起滔天巨浪了!
就在 4 月 9 日傍晚 7 点左右,“上海发布”登出一条大新闻: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今天落户临港新片区。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将规划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可达 1 万台,储能规模近 40GWh,产品提供范围覆盖全球市场。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计划于 2023 年第三季度开工,2024 年第二季度投产。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事实上,这也是特斯拉继汽车超级工厂之后,在上海临港投建的第二座超级工厂项目,以及除位于加州储能超级工厂之外的第二座专门生产 Megapack 的超级工厂。
马斯克似乎准备亲自指挥这座全新工厂:就在前一天 4 月 8 日,有多家媒体表示,马斯克将很快访问中国,并可能在位于上海临港的特斯拉超级工厂停留,以及拜访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并与宁德时代高层会晤。
就在五年前的 2018 年,马斯克在上海老静安街头,请一众特斯拉的高管品尝了煎饼果子(有点像上海的“包脚布”)和老上海名牌“振鼎鸡”。时值特斯拉的“至暗时刻”(2017 年亏损 22 亿美元,2018 年 10 亿美元),马斯克此举还被网民揶揄为“这么寒酸,特斯拉是不是快不行了”,一年多后的 2019 年 10 月,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第一台 Model 3 下线。

图片来源:网络
特斯拉第二座“超级工厂”落沪,不仅仅是马斯克个人野望的投影,还可能像之前成为新能源汽车“鲶鱼”一样,再次剧烈搅动潜在规模万亿的国内储能市场。
第三篇章 早有布局
对于特斯拉而言,储能不是什么“多元化战略”,更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和新能源车并驾齐驱的支柱。马斯克也曾表达过“野心”:希望特斯拉的储能板块可以发展到与汽车业务不分伯仲,甚至超越汽车业务。
今年 2 月,马斯克透露将推出特斯拉宏图计划第三篇章(Master Plan Part 3),并将其称为“地球如何走向完全可再生能源”之路。而在 3 月 2 日特斯拉“投资者日”活动上,马斯克给出了具体细节:特斯拉未来将实现储能规模达到 240TWh,可再生电力达到规模 30TWh,在制造方面投资 10 万亿美元。
到了 4 月 6 日,又发布了“宏图计划”第三篇章的完整文件。具体来看,第三篇章可拆解为五个核心方面:全面转向电动车;在家用、商用和工业领域使用热泵;在工业领域使用高温储能及绿色氢能;在飞机和船舶上应用可持续能源;用可再生能源驱动现有电网。
可以看出,储能在第三篇章中占有核心地位。按照完整文件,特斯拉会将太阳能、风能等不稳定但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储存下来,再利用 Powerwall、Powerpack、Megapack 等产品,分别针对家庭、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的储能与供电,同时接入电网,尽可能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2006、2016 年,特斯拉分别发布“宏图计划”第一篇章和第二篇章,涉及汽车制造、扩大电动车产品线、整合能源再生与储存、太阳能和自动驾驶技术、汽车共享等领域。
不过平心而论,截至目前,特斯拉“宏图计划”第一篇章愿景已经陆续实现,但第二篇章仍有部分内容尚未完成:太阳能屋顶和储能系统推广速度并不算太快;虽然经济型 SUV Model Y 也较受欢迎,但其他车型还尚待时日;就连被寄予厚望的自动驾驶系统,依然停留在 LV2,连完全摆脱人的控制都没做到,更别说让“100 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自己去赚钱。

图片来源:起点锂电
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忽视特斯拉的野心:虽然特斯拉储能发展只有 8 年,但已经占全球储能市场份额的约 15%(国联证券估计),而这次特斯拉带来的 Megaback,更是全球储能市场的“扛把子”,料将搅动万亿规模国内储能市场。
万亿市场 鲶鱼将至?
随着国内外双碳目标的日益临近(例如国内 2030 碳达峰,2060 碳中和),清洁能源成为能源行业的主旋律。随着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电力建设规模愈加庞大,为其克服其发电不稳定问题的储能行业在近几年同样迎来了建设热潮,中国已经成为这股热潮的中坚力量。
2022 年,中国储能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新型储能新增 7.3GW/15.9GWh,同比增长 200%,反超美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据民生证券研究院储能与电力市场公众号统计,以 2022 年我国 20 个省市 / 自治区发布的“十四五”期间储能发展规划来看,预计到 2025 年这些区域储能建设规模将接近 54GW。
《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 2022》测算,到 2030 年,国内新型储能总功率将达到 120GWh,新型储能总投资规模将近 9000 亿元。因此,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储能是比肩甚至超过动力电池市场的巨大蓝海,规模为万亿元级别。
在各种新型储能手段中,锂离子电池在电化学储能产业中依然优势明显,其所占据的主导地位非常明显。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 /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编写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 2023》显示,国内电化学储能的年增长率超过 85%,其在新型储能中的累计装机占比与 2021 年同期相比上升 3.5 个百分点。而上游碳酸锂近期的降价,也带动了电化学储能的成本下调。

图片来源: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
储能近些年的发展虽然在不断完善中,总体上尚未摆脱“大干快上”的局面,在细节的打磨上有很多值得提升之处——像极了爆发前的新能源汽车。
具体说来,首先是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尚未解决,使得成熟、稳定的盈利机制成为制约行业前景的核心问题之一。根据英大证券测算,抽水储能的度电成本约为 0.23-0.34 元 /kWh,电池储能约为 0.67 元 /kWh(未来钠电池 / 钒电池最低有望下探至 0.27/0.44 元)。而在目前的应用场景下,氢储能的度电成本则达到 1 元以上,由此可见,除了抽水储能之外,现在储能在商业应用上并无多少优势。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1 年投运的储能电站整体运营时段平均利用小时数只有 483 小时。
其次是步子迈大了,总容易扯着蛋:由于目前储能产业仍处于商业化初期,产业竞争格局远未定型,还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参与竞争企业的质量也良莠不齐,甚至有不少原来和储能完全没关系的企业“火线”参与进来,自身产品的技术安全性和稳定性存在缺失,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入特斯拉这样的“鲶鱼”,促进国内储能行业的洗牌,显得尤为重要。
结语
目前,特斯拉 Megapack 电池正持续为美、英、澳等国发展新能源助力,并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非常受欢迎的储能产品,帮助各国应对传统化石能源短缺问题。
例如,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特斯拉建设了一套名为 Victoria Big Battery,包含 212 台机组的 350MW 系统。这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存储园之一,建成以来持续为维多利亚区提供备用电能保护。
与此同时,Megapack 落户上海,必将深化特斯拉与国内巨头的合作。根据特斯拉官网介绍,Megapack 是一款大型电池,采用的是宁德时代研发的铁锂电池,每台 Megapack 电池可存储超过 3MWh 的能源,满足 3600 户家庭一小时的用电需求。
根据官网资料显示,2022 年特斯拉储能系统出货量 6.5GWh,同比增长 64%;其中四季度出货量 2.5GWh,同比增长 152%。截至 2023 年 2 月,Megapack 官网预定页面最早交付日期已从 2024 年三季度延期至 2024 年四季度。
来源 / 财经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