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硅料行业巨头们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成了光伏产业链的“暴发户”,作为硅料巨头而且是硅料最前段的合盛硅业,却越来越不挣钱了。
4 月 21 日,合盛硅业发布了 2022 年度财报与 2023 年第一季报,其中 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36.57 亿元,同比微增长 10%,但是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 51.48 亿元,与 2021 年 82 亿元净利润相比,同比减少接近 40%。
更想不到的是,2023 年一季度,合盛硅业营收与净利出现了双双下降,营业收入 57 亿元,同比下降 10%,净利润 10 亿元,同比下降高达 51%。
在业绩下滑的同时,其股价也跟着下降。截至 4 月 24 日,合盛硅业的股价跌至 80 元以下,总市值已经跌破 900 亿,仅剩下 800 多亿。回望一年半前的 2021 年 9 月 14 日,合盛硅业股价最高涨至 258 元,总市值一度超过 2700 亿元。从 258 元跌到 80 元,合盛硅业的市值已经跌去了近 70%。

当前,光伏行业持续火爆,跨界光伏的“追光者”数不胜数,而合盛硅业的业绩却逆势大幅下降,除了工业硅价格持续下降,或还与家族化的企业文化不无关系。
而近期,合盛硅业依然陷在与前高管或技术人员的法律纠纷之中难以自拔。
而在此关头,在工业硅价格下行的背景下,合盛硅业启动了 400 多亿光伏产业链计划,从工业硅进入到多晶硅、光伏组件等环节,以图提振合盛硅业的业绩。
然而,合盛硅业真的能重振雄风吗?
逆势下跌的硅料龙头
2022 年,可以说是光伏产业链高唱凯歌的一年,诞生了国内第一家营收超千亿的光伏企业。
4 月 10 日,隆基绿能发布公告,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1289.98 亿元,同比增长 60.03%;实现归母净利润 147.79 亿元,同比增长 62.66%。作为我国光伏产业的龙头,隆基绿能也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第一家营收千亿的巨头。
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作为光伏产业链的上游,2022 年度,硅料行业四大巨头中利润近 800 亿元,成为整个光伏产业链大赚的“暴利”企业。
其中,新特能源营收 375 亿,同比增长 66%,净利润 134 亿,同比增长 170%;大全能源营收 309 亿,同比增长 185,净利润为 191 亿,同比增长 234%;协鑫科技净利润为 160 亿元,同比增涨 215%;而通威股份预计 2022 年净利润可达 272 亿元,同比增长 231%。
光伏产业的火热势头与吸金能力,吸引一家又一家企业迈出了追光的步伐,近期水泥巨头红狮股份收购亚洲硅业、五粮液 10 亿入局光伏都成为热门跨界光伏事件,引起市场的极大关注。

合盛硅业作为工业硅的龙头,是通威股份等多晶硅企业的上游,按照常理来看,理应随着行业大趋势大赚一笔。
而且,根据相关报告来看,多晶硅及有机硅是工业硅消费占比最高的板块。2022 年,这两个板块在需求也处于正增速的两个板块,其中多晶硅对于工业硅的需求增速达 75%,有机硅需求增速约 30%。
然而 2022 年,合盛硅业净利润却逆势下跌了将近 40%。对此,合盛硅业表示,主要是因为报告期内主要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及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利润减少。
除了以上因素,还与销量增长乏力有关。根据年报显示,合盛硅业 2022 年工业硅产量为 96 万吨,同比增长 21%,而销量的增长却十分有限,仅仅为 9%。
无论是逆势下跌的盈利,还是微弱增长的销量,合盛硅业作为工业硅龙头,与整个光伏产业链的火热势头相比,都显得极不相称。
“任亲排外”的企业文化
合盛硅业逆势下行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任亲排外”的企业文化。
据公开信息,2023 年 3 月 1 日,曹华俊、刘凯、赵晓辉作为被告,因与合盛硅业的合同纠纷,再次开庭。
据了解,张霆宇、曹华俊、刘凯、赵晓辉、罗丽等人都曾是合盛硅业的员工,其中,张霆宇为研发中心主任,曹华俊为研发中心副主任。
从合盛硅业离职之后,因为劳动争议、合同纠纷,他们与合盛硅业发生了长期起诉与被诉的争斗。
作为起诉方,他们都曾是合盛硅业高管持股平台“英融公司”股东,在离职之后,发起对合盛硅业的起诉,以讨要股权。作为反击,合盛硅业认为他们有损害公司利益行为,也发起了对他们的起诉,要求赔偿损失。
根据企查查显示,张霆宇等人与合盛硅业的法律纠纷从 2020 年 4 月份至今,已经持续超过了 3 年。但是就目前的判决来看,合盛硅业的起诉、被诉、上诉,几乎全部都以败诉告终。
而合盛硅业与前员工的争斗之中,最引起关注的则是前总经理方红承。
在 2022 年 11 月份,合盛硅业发布公告称——方红承已于 2018 年 12 月从公司离职,但在其离职后,公司发现其在职期间存在侵害公司利益的犯罪行为,现已经公安机关侦查查实。对其所涉损害公司利益的其他犯罪行为,公司已另行向公安机关报案。

这也是合盛硅业对方红承的反击——就在 2022 年的 11 月份,在方红承与合盛硅业的法律纠纷中,二审宣判结果方红承胜诉。事情也源于方红承在离职后起诉了合盛硅业的高管持股平台英融公司,认为其相关决议伤害了其权益,并在一审胜诉,合盛硅业不服,提起了上诉。
方红承与合盛硅业的争斗可以说互有损伤,而对于合盛硅业最大的损伤,是企业对于员工的信用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总经理方红承离职之后,发起成立了赢科新材料,上述部分人员入职了方红承的企业,仿佛是蓄意上演的“组团出逃”。
而在核心高管与核心技术人员出逃的背后,则是合盛硅业备受诟病的家族化问题。合盛硅业董事长为罗立国,副董事长罗燚是罗立国女儿,总经理罗烨栋是罗立国儿子,副总经理张少特是罗立国外甥。
不仅仅是职位上的家族化,在股份上,罗立国与女儿罗燚、儿子罗烨栋合计持有合盛硅业超过 70% 的股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此外罗立国的弟弟、姐姐等人也直接或间接持股,合盛硅业成为了罗氏家族“家天下”的企业。
一边是任人“唯亲”,一边是打击“外人”,而这种企业文化从某种程度上,阻挡了优秀人才的加入,成为妨碍合盛硅业发展壮大的巨大障碍。
光伏一体化布局存疑
进入 2023 年,合盛硅业的前景更加不容乐观,因为工业硅价格持续下降。
据合盛硅业第一季报显示,第一季度工业硅价格 15700 元 / 吨,2022 年第四季度平均价格为 18200 元 / 吨,2022 年第一季度平均价格为 18400 元 / 吨,环比与同比均下降接近 15%。
合盛硅业的发展策略是,卖原料不值钱,那就深加工。4 月 21 日,合盛硅业发布 2023 年度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工业硅产量 34.7 万吨、只销出了 18.1 万吨,其中 9.1 万吨为自用,自用的部分就是用来“深加工”。
与此同时,合盛硅业发布了布局光伏产业链的计划,以图提振合盛硅业的业绩。

4 月 20 日晚间,合盛硅业抛出 2 份项目扩产公告,拟合计投资 425.86 亿元布局光伏产业链下游,引起市场关注。
根据合盛硅业公告,将在乌鲁木齐建设“硅基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包括“年产 20GW 光伏组件项目”和“年产 150 万吨新能源装备用超薄高透光伏玻璃制作项目”,其中光伏组件项目预计投资 205 亿元,光伏玻璃项目预计投资 44.55 亿元。
同时,合盛硅业拟通过全资子公司新疆东部合盛硅业有限公司在吐鲁番建设“年产 20 万吨高纯晶硅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额 176.31 亿元。
从工业硅进入到多晶硅、光伏组件,作为工业硅龙头,合盛硅业在原料成本上的优势不可否认,但是技术与人才却成为制约其扩展项目的关键因素,因为优秀的人才对于“家天下”的企业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
对此合盛硅业也表示——虽然在光伏组件领域、光伏玻璃领域等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但后续在团队经营管理、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方面仍存在不确定性。
在硅料产能大量释放与硅料价格下降的背景下,光伏行业的竞争,将由规模和成本竞争转向综合实力竞争,因此合盛硅业原料成本的优势也大大减弱。对此合盛硅业也表示,还可能面临光伏行业政策及市场环境变化、需求增长缓慢、行业竞争加剧等风险。
由此可见,对于只有原料成本优势的合盛硅业来说,能否凭借光伏产业链的一体化实现业绩的提振与突破,还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图片来源:veer 图库)
来源 / 零碳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