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以下简称中科院物理所) 科研团队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等合作,提出了一种简单的预测钠离子层状氧化物构型的方法,并在实验上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低成本、高性能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设计制备提供了理论指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
近年来,二次电池 (又称可充电电池或蓄电池) 这一能实现电能与化学能转化的新型储能技术,在新一轮能源变革中受到广泛关注。其中,钠离子电池资源储量丰富、成本低廉,然而其性能受到可用电极材料,尤其是以层状氧化物材料为主的正极材料的限制。
钠离子层状氧化物具有 O(Octahedral,八面体)和 P(Prismatic,三棱柱)两种构型,其中最常见的两种结构分别为 O3 和 P2(数字代表氧最少重复单元的堆垛层数)。这两种结构的层状氧化物作为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各有优势,一般而言,O3 相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容量,适用于低速电动车、大规模储能领域;P2 相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在充电桩、调频、数据中心等快充场景应用更具优势。研究团队成员、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胡勇胜告诉记者:“在实际工业化产品开发中,如果能提前设计材料构型,便能精准适配和打造最优结构的钠离子电池化学体系,大大提高研发效率。”
2016 年,中科院物理所博士戚兴国创新性地引入等效半径 (即加权半径,是将过渡金属的半径乘以该过渡金属的含量) 的概念来预测堆叠机构,为该课题研究首开思路。
在后续研究中,胡勇胜团队在总结不同系列层状氧化物结构参数的过程中发现:O3 和 P2 两种结构材料的 Na 层间距 (d(O-Na-O)) 和 M 层间距 (d(O-M-O)) 的比值有一个临界值 1.62,比值高于 1.62 通常形成 P2 相,低于 1.62 易形成 O3 相。通过提高钠含量可获得 O3 相; 反之,可获得 P2 相。
基于此,胡勇胜团队引入“阳离子势”,来表示阳离子电子密度及其极化率程度,捕捉层状材料的关键相互作用,使预测堆积结构成为可能。通过合理设计和制备具有改良性能的层状电极材料,证明了堆叠结构决定材料的特性,为碱金属层状氧化物的设计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日期:2020 年 11 月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沈春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