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5 月份,长安新能源汽车杰勋将正式上市。这将是中国第一款自主品牌真正实现量产的混合动力新能源车型。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勇告诉本报记者,混合动力轿车杰勋今年的销售目标是 1000 辆。
事实上,杰勋目前正在国务院做新能源示范车型。任勇表示,1 个月前,国务院向全国车企发出通告,为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采购 10 辆混合动力轿车,作为政府商务用车。通过筛选,长安和另外两家车企入围,但最终长安拿到了 10 辆混合动力杰勋的订单。
任勇认为,长安能拿到这份订单,是因为杰勋混合动力轿车各项关键技术均具有自主产权,而且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行业具备代表性。目前国内其他企业的新能源技术并不成熟,节油率达不到国务院的要求。另外,部分企业的很多关键技术从国外引进,并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国家鼓励完全自主开发的企业。此外,能迅速交货也是一个原因。”
去年,在北京奥运会后,一份专业类汽车杂志曾对参与奥运的混合动力车运行状况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长安杰勋混合动力车运转良好,节油率达到其所宣传的标准。
去年年底,国家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工程 ” 在重庆启动,新能源汽车推广在包括重庆、大连、武汉、广州、长沙等在内的 10 个城市展开。同时,长安汽车旗下的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任勇出任副总经理。此前,他已率领他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团队,艰苦工作了 6 年多时间。
令任勇欣慰的是,他们苦心研究的杰勋混合动力车即将实现产业化。与此同时,他们正在将混合动力的轿车技术向公交车身上 “ 移植 ”,正在与重庆市公交公司洽谈。另外,重庆与美国丹佛市的电动车合作项目中,长安集团与福特汽车开展国际合作,长安汽车有望向福特汽车提供混合动力的相关产品,而福特公司插电式纯电动汽车技术成熟,有望对长安方面提供有益的帮助。
就在本报记者赴长安新能源公司采访的当天,任勇刚刚收到一份最新的传真,美国一家公司有意向与长安公司成立新能源合资公司,开发长安最新的悦翔纯电动车项目。
那么,长安汽车开发新能源汽车的路径有何亮点?又有哪些有待克服的 “ 短板 ”?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任勇给出了一份详细客观的回答。
零部件供应商成为瓶颈
记者:为什么国务院在今年 3 月只采购了长安的 10 辆混合动力车型?
任勇:本来一汽、奇瑞、长安这三家公司入围,国务院的原计划是采购长安杰勋混合动力车 8 辆,另外两家共计 12 辆。但最后其他两家的产品都未能按时间拿出来。最终国务院就采购了长安的 10 辆。
记者:长安今年要实现量产,但 1000 辆的规模还不够大。对此您怎么看?
任勇:从 2002 年开始进入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长安到今年已经完成了批量生产的准备工作,今年上量已经不是问题。生产制造不存在问题,而是供应商的产能问题,特别是混合动力系统专用核心零部件,如电池、电机等的供应商。
长安汽车的产能是按照 “ 十五 ” 末产业化的规模来设计的,但现在碰到了供应商的瓶颈。目前我们工作的一个重心就是加强供应商体系的建设。我们不会去找新的供应商,而是与原来的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更加便于控制成本和质量。
记者:长安供应商体系都是从哪里找的?
任勇:我们的供应商都是从参与国家 863 项目的开发团队中找的,目前国内有 20-30 家这样的供应商,但还没有一家脱颖而出。电池的供应商,有一些我们已经有了资产纽带关系。长安还处在跟供应商们 “ 谈恋爱 ” 的阶段。
在国际上,比方说日本,有松下、三洋这样的技术成熟的电池供应商,背靠整车企业,跟整车厂有资产关系。像日本的丰田、本田已经有 100 万 -200 万的规模产量。有量有基础。这样的电池供应商都会控制产量,不会卖给其他厂商。
国内的电池厂,还处于中试阶段,路还没有走完,产业链也未成熟,要解决生产一致性的问题,需要大量生产来解决。很多企业连生产设备、检测设备都未买。主要就是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撑。这个产业还需要国家政策的良性引导。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杰勋混合动力车 HEV 的研发过程。
任勇:长安从 2002 年开始研发混合动力项目。当时还没有整车平台,研发过程是以羚羊作为样车平台。2003 年,混合动力项目成为国家 “ 十五 ” 期间 863 计划的专项扶持项目。2004 到 2005 年,开始采用 CV9 作为样车,并且在 2005 年初 863 项目验收之前完成了性能样车以及可靠性样车的开发制造,通过了各项可靠性实验。在 2005 年底,长安决定将混合动力车量产。此时混合动力项目开始由科研项目向产业化项目转变。长安的混合动力项目先于国家的 “ 十一五 ” 计划启动,重新开始进行三阶段(功能、性能、可靠性)样车的开发,并于今年年初完成了 C 样(功能性)样车的制作。
新能源车需要加倍呵护
记者:从去年开始,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新能源的补贴、扶持政策。这些政策能起到多大的引导作用?
任勇:政策的补贴,将能引导产业链良性发展。在 “ 十五 ” 期间,车企刚刚进入研发阶段;进入 “ 十一五 ”,开始示范,刺激市场成熟起来。接下来到新能源车零部件体系的成熟,并最终促使整个产业链的成熟。
记者:可截至目前普通消费者还没能真正享受到新能源车的补贴。
任勇:根据财政部的补贴细则,是凭购车发票到有关部门领补贴的费用。针对个人消费者的补贴,从欧美等国家的财政补贴政策来看,一般都是短暂的。一旦销量上去后,就会取消补贴。不管怎么说,新能源车还是新生事物,如同婴儿需要加倍的呵护。
对企业来说,有中介技术鉴定机构来核实你的节油效率,根据节油的多少决定补贴多少。长安的混合动力轿车正在从 3.2 万元 / 辆的补贴标准向 3.6 万元 / 辆努力。
“ 在成本上,长安最有信心 ”
记者:新能源车在维修、售后方面的费用很高,这也是消费者的顾虑之一。
任勇:这也是目前丰田的混合动力普锐斯和本田的思域车型在国内销售不太成功的原因,车价过高。如果能达到 1 万辆的规模,长安的混动车型比传统的汽油车贵 2 万元左右。
在售后费用方面,长安在电池的技术上做了更周密的考虑。如果需要更换整个电池组,需要花费 1 万元;我们是用 120 节单体电池实行串联,可以做到坏哪节换哪节。基本上每节电池的费用是 20 元。也可以换 1 / 2 或 1 /3,这样可大大节约电池费用。
这也是长安在成本方面最有信心的地方。
开发路径上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记者:长安新能源项目的后续产品规划能否透露一二?
任勇:杰勋项目属于中度混合动力项目,而轻度混合动力根据市场需求有可能搭载在奔奔车型上。在混合动力之外,CNG(压缩天然气)、纯电动也是长安研究院新能源部门的研发内容,其中 CNG 主要应用在微车以及巴士车上,已经有量产车型,而纯电动技术将会应用在 2010 年推出的比奔奔小一号的微型车平台产品上。
记者:长安汽车在新能源开发方面的规划?
任勇:目前的混合规划是两款产品,但以后会向所有车型上移植。在新能源车的开发路径上,长安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混合动力从弱混到中混到强混,长安做的是中混。丰田普锐斯的强混,技术最先进,有专利,从技术层面很难超越。因此将直接跳过强混,去发展进一步的技术。
从新能源技术层面看,一般是从混合动力(弱 - 中 - 强度)- 插电式混合 - 纯电动 - 燃料电池,终极是燃料电池 —— 清洁能源技术。
虽然终极技术的产业化时间较远,但我们已经开始进行了技术跟踪。有燃料电池组和纯电动车项目开发组,并且更注重投资回报率。